|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地王”之上,还有“地皇”。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制造新闻的地方,当“地王”已经很难刺激大众渐次麻木的神经之时,中国“地皇”横空出世,70.06亿元,上海以此吸引了全国的目光。据测算,这里的房价将达到5万-6万元每平方米。同是这块地,在一年前却以16亿元的起拍价流标。
全球金融危机一周年,中华大地之上却“地王”火热竞逐,让人不免一声叹息。
不久之前,就在“地王”刚刚出现聚集性爆发之时,还有评论家认为这是楼市复苏和经济回暖,现如今在新一代“地皇”叫板之下,不知是否还将有人将此视为“楼市复苏”的论据?
“地王”成交价折算成楼面价格往往比周边地块的既有房价水平还高,这种“面粉比面包贵”的泡沫化倾向本应为房地产业敲响警钟。但是,房地产行业往往并不引以为戒,反而以此为起点延伸出一条“跟风上涨”的畸形逻辑链条:“地王”在此,即代表升值前景,于是,“地王”出现后,周边房价往往应声而涨,这种涨价再向外扩散,带动更大范围的房价上涨。
虚假繁荣的泡沫,终会有破灭的一天,“博傻”的市场法则,总有最终的买单人。那个“人”会是谁?
显然不是开发商。根据最新的央行信贷统计情况显示,8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持续的信贷资金仍倾心于房地产市场。
由于多数实体经济尚未复苏,这些资金只能被开发商用来拿地和扩大产能。即便开发商们并没有让这些地块发挥应有的效益,但只要一家上市地产公司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那么其股价便会上升。既吸引眼球,又稳赚不赔,开发商何乐而不为?
受害人也不会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通过拍卖土地提高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钱太多,房地产开发商是最好的信贷对象,这三者利益绑在了一块。
当房子涨价的时候,最后买房子的人,要付很高价钱,可是如果房子跌价的时候,金融机构就会有风险,这时候的风险谁来买单?泡沫一旦破灭,开发商没有风险,地方政府也没有风险,银行没风险,风险转嫁的结果,最后的买单人只能是民众。
业内专家由此担心,一旦房地产的回调影响到了金融系统,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打击将是沉重的,在欧美等国快要“爬”上岸的时候,中国可能会因为房地产的不理性而再陷深渊。
楼市危机的警示已经出现:几乎所有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已经出现了“通胀”。自2009年6月以来,房地产住宅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超越2007年的价格巅峰。这导致了持币观望的社会总需求远远小于价高难触的社会总供给。在此情况之下,中国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商品住宅投资却依然在快速增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商住投资达到14848亿元,同比增长10.9%,比1-7月提高2.7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上游的供需关系已经出现严重失衡,而其下游的原材料都没有出现一致的反弹回暖。在“两头冷,中间热”的不正常架构中,商品住宅市场的泡沫化程度已经愈发膨胀。
可以断言,一个回暖的楼市不会连续出现一浪高过一浪的地王,不会出现组团式的投机购房,不会出现严重失衡供求关系,不会出现冷热不均的上下产业端,不会出现引来惊叹的“70亿地皇”。如果这些都存在,谁还否认楼市泡沫的疯狂膨胀?
“地王”显然不是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的征兆,房价跟着“地王”跑,最终将陷入“散了人气、断了财气”的迷途,这也是上一轮地产泡沫破灭留下的惨痛教训。(孙维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