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老人晚上11点骑电动车经过白下区后标营时摔伤,倒地不起,十几名市民自发围成一圈,保护老汉,防止过往汽车碾轧,甚至有市民回家取来手电筒,示意过往车辆避让。然后,直到20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始终无人敢靠近老人,伸手拉他一把。
“应该”与“会”不一样
快报都市圈圈网就此现象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看上去似乎存在矛盾。面对老人摔倒是否应该管这个问题,63%的网友认为“应该”。可是,假如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仅有7%的网友表示会出手相助。63%的“应该”和7%的“会”,显然有一股力量阻止了南京市民将想法变成行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市民给出三种解释,5%的市民认为是南京人不爱管闲事,15%的市民则认为是缺乏见义勇为的勇气。80%的投票者给出的答案令人无奈——不敢帮,怕惹麻烦。
老师不敢教学生扶老人
记者为此采访了多位市民。多数人表示,应不应该管,是道德角度的考虑。是不是出手相助,是现实情况的考虑。万一遇上一个不讲道理的老人,好心不仅得不到好报,还会惹上麻烦。
更有市民表示忧虑,如此的社会风气,可能对下一代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汤女士是一名小学老师,她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老人摔倒了怎么办?我教学生去千万别上前搀扶,一定要报警。”汤女士苦思冥想补充了一点理由,“我告诉学生,万一老人摔骨折了,贸然扶起来可能会让伤情加剧,不能帮倒忙。”她苦笑着告诉记者,这是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她不希望孩子惹麻烦,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孩子做好事的积极性受挫折。
类似事件找出一大把
这样的情况绝非偶然,圈圈网论坛的网友找出了大量以前发生的类似事情:
1.2007年2月22日上午,南京一位75岁的老汉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然而,就在老汉爬不起来之际,跟在身后的乘客却只是看着。老汉顿时明白了什么意思,高喊“是我自己跌的”,大家这才上前施救。
2.2007年11月,一位七旬老太太摔倒在秦虹小区苏果超市对面的人行道上,尽管马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从她身边走过,可是前后五六分钟时间,始终没有一个人向老太太伸出援助之手。直到老太太的侄女赶到,找来三个熟人,老太太这才被扶回了家。
3. 2008年2月16日,一位九旬老人瘫倒在解放南路人行道上。然而,20分钟内,过往行人无一敢上前搀扶,一位热心市民最后喊来七八名路人作“见证”后,才敢打电话报警。
4. 2009年5月20日,南京理工大学学生扶起一名被自行车撞倒在地的妇女后,却被对方反咬一口要求索赔。
网友表示,在当下的社会情况下,直接出手相助可能会惹来难以承受的麻烦,“围圈圈”保护伤者或许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多少能给伤者一点帮助,也算是一种折中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