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4日,简阳市坛罐乡南堰村猪业合作社社长钟子敏卖出了50头肥猪,“售价是12元6角钱1公斤,这个价比起一两个月前相当可以了,每头猪能赚上200元”,他说。
现在钟子敏还有60多头猪,他说今年大概将出栏150头猪。“上半年卖了40多头,行情不好,很多散户养猪都亏。我们合作社依靠川娇公司保护价收购,每头猪还有几十元利润。现在行情好了,大家都松了口气,今年我养猪的纯收入应有3万元以上。”老钟毫无保留地告诉记者。
只比共和国小3岁的钟子敏,经历了新中国农村的变迁。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承包到户后,村民们的温饱得以解决,但手里还是紧巴巴的,住的还是草房。上世纪90年代,钟子敏外出打过工,但总觉得“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窝。”他又回到了家乡。
老钟的儿子、媳妇却不想重复前辈的日子,双双到广东打工,留下钟子敏与老伴在家守着3亩多土地。
到了2006年,“搞新农村建设,市上乡上要我们结合产业发展建圈舍,搞生猪养殖。”老钟一咬牙,拿出2万多元存款,借贷了4万多元,建起了新房和能够养七八十头猪的新圈舍。
“靠着合作社和资阳‘六方合作’+保险的方式,这几年养猪业大发展,我们也不光靠土地挣钱了”,钟子敏说。2007年猪价发飙,老钟一年下来的盈余在4万元以上。去年下半年起猪价持续低迷,但老钟他们靠着合作社“还过得去”。现猪价回升,老钟他们又乐了。
“说实在的,一年下来有几大万在怀怀里揣着,心里感到很踏实。今年水果价格可以,我那2亩多地的桃子就卖了1.5万元。一年的收入早已超过了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和媳妇”,老钟说。
住着新房子,用上新家具,开着新摩托,这日子对老钟来说真有点惬意。“其实我这种生活水平在村里都是一般的。说实在话,农村搞好了,胜过在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