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布区域 :资阳市简阳 历史渊源 受抗战时期的一个画展启发而产生
艺术特色及价值 以水墨画的特点用手指表现出来,产生一种特殊效果,别具一格
舌画、指墨,即以舌、指代笔所作的画。
2.源远流长
我国指画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唐朝,美术界公认的始祖为张璪。但这种历来被视为“雕虫小技”的独特技法,在自唐至清的千年过程中,竟不见古代名画家的指画遗迹,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又有了指画的端倪。
祖籍河北大兴县的黄二南(1884—1972),为我国公认的舌画始祖。至于他何以想起以舌作画,有传:一日在家中,黄老看到一本书中有关喷墨的记载,十分惊奇。想到当时并无画家擅长此种画法,于是自己揣摩着试一试。亦有传:他见吴昌硕等人在作画时喜欢把蘸好颜色的毛笔放在口中吸吮,说是经过唾液浸润的颜色吸收了唾液中的“胶质”,不仅鲜艳透亮,厚重柔和,而且晕染的效果也更加滋润。他是受到了这样的启发才放弃毛笔不用,干脆以舌代笔,用舌作画的。
3.惊现简阳
舌画和指墨这种独特的技法,竟出现在了资阳的简阳,且现在都还有传人。
简阳的美术作品,有着丰富的宝贵遗产。仅《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林孔翼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就载有简州“唯画道门尊像”的张素卿,“攻画人物,尤喜罗汉”的简州金水石城山之张玄,“攻画佛像罗汉、兼喜妆銮”的张立外孙杨元真。只惜这些宋代有名画师已无墨迹保存,仅有少量文字记载。清末民初,简阳画坛又出现了一批较有声望的人物。如壮溪乡善画蝴蝶的黄道武,洛带镇(今属成都市龙泉驿区)善画蝴蝶花草的曾顺夫,长于山水的邬述之,石桥镇长于花卉的张花石,客籍简阳工书画尤长残书、风水的吴昂,建国前后还有简城长于花卉的罗锦章、开创油画的先驱华薇刺,和客籍简阳、建国后长期在简阳工作,擅长指墨和舌画的闵克耳。
4.闵克耳的舌画得法于黄二南。
据《华西都市报》的一篇文章介绍,闵客耳先生1913年出生于平武县,耳濡目染,童年即开始写写画画。待至成年,时遇战乱频繁,他只得弃家浪迹江湖,以画谋生。流落到成都后,因无银洋报考心仪已久的成都艺专,遂私下师从艺专一薛姓老师学国画,过着半工半读的清苦生活。一日,江南的黄二南和西北的刘濑云二位“舌画”艺人在成都办画展,颇觉新鲜的闵客耳遂决定拜二位艺人为师。岂料黄、刘二人技不示人,作画更是不让外人观看,他只能靠观摩舌画作品,慢慢从中领悟作画技巧。很快,他的舌画技艺有了长足进步,不仅如黄、刘二人般能在画绢和熟纸上作画,且在生纸上也运舌自如。
闵克耳先生及传人汪一德、徐孝庚一直坚持研究、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取得了显著成绩。
5.着实奇绝
指画名师潘天寿曾说,“指头作画,与毛笔全不相同,有其特点,亦有其缺点。特点是在指头之运墨运线,具有特殊之性能情趣,形成其特殊风格,非毛笔所能替代。”“其缺点在运用指头时,欲粗欲细,欲浓欲淡,大不如运用毛笔为方便。”那为什么要作指画呢?潘天寿回答是笔情指趣相异“互为参证”。
黄二南作舌画,先在碟子里把所需要的墨色颜料按浓淡调和好,然后弯腰躬背,最大限度地吐出舌头,让舌头上沾好墨汁,然后摇晃脖颈开始在纸上点染勾勒。因为作画时双眼离画面太近,不能通观全局,所以只能凭借感觉;又因先天的原因,舌画不能表现细腻的题材。作画时,一边展开宣纸,一边调颜料,默不作声,用舌头舔上颜料入口后,他将其控制在前腔,绝不入喉。待舌头往纸上一舔,着墨先浓后淡,先深红继淡红,先深绿再淡绿,瞬间,一幅红花绿叶牡丹即跃然纸上。
闵克耳也说,舌画有一种其他画法难以企及的特殊美感和表现力。它的线条断续,骤然看去仿佛颤笔,线描技法亦如粗服乱头,然细看方见舌痕肉印,有笔画所不具备的清润及“拖泥带水”的味道,这种画技最适合画瓜、果。据闵先生介绍,作舌画时,舌头和纸接触的时间一长,舌头就被纸摩擦得疼痛难受。因此,用舌头作画的时间不宜过长,一天能画一二十分钟就不错了。画过之后,漱口的时间就要一两个小时。
如今,闵克耳先生已经仙逝,其嫡传弟子汪一德仍在坚守。《成都晚报》曾有记者十分荣幸地目睹了他作画的全过程:只见他镇住宣纸,端起调墨碟,伸长舌尖在其中舔过,闭嘴,转身,躬身,抬头,吐舌,身体一进一退开始作画。开始记者真是看糊涂了,只见纸上尽是用舌面大面积舔出黑色墨块,根本不知其所以然,到底他要画什么?陡然间,他舌锋一转,先在画纸上方舔出一块两头不一样大的细长墨条;接着,他微转身形,轻移画纸,开始横向用舌头边抹线,这根墨线时断时连,约一指粗细,上下相连。这一下记者终于看出来了:画的原来是荷叶!其间,汪一德时而以舌蘸墨,时而吐墨于盆,时而站立冥思,时而俯身“舔”画。接着,汪一德开始自如地口吐丹青,墨走龙蛇,或以重墨盖之,或以淡色修之,继而又以颜料相佐,以双唇涂之。须臾间,方寸宣纸,一池碧荷跃然其上……
着实奇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