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火锅 横行,非等吃死人才严查?
冬天来了,热气腾腾的火锅成了众多都市人的“最爱”。但南京记者调查发现,火锅飘香剂、辣椒精和火锅红等添加剂泛滥,现在的火锅大多是“化学火锅”。江苏省质监局工作人员坦言,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太多了,她自己也无法明确告知记者这些产品究竟能否食用。(12月15日《扬子晚报》)从瘦肉精、苏丹红直至三聚氰胺,各色食物俨然成了中国最好的化学科普教材。当“火锅”都可冠以“化学”这个修饰词,是否注定了我们正经受着一场空前的健康灾难?商人败德、监管乏力,或许人人都是待宰的羔羊,你我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化学品的魅影,正在攻陷国人的餐桌与肠胃。因为食品添加剂遭滥用,食物虽能存放更久、色泽更亮、口味更佳,但各种未知风险也相伴而来。在良序社会中,添加剂这一类的化学产品在食品领域理应有所节制,但如今,公众已很难找到纯天然的食材。可以说,正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生态加速了食品添加剂的蔓延,“化学火锅”的出现终究还是人祸使然。
随着市场化进程深入,觉醒的企业家精神并没有获得足够道德规制。所以,“逐利”成为业者终极追求,而所谓“耻感”“良知”则丧失殆尽。在这样的语境下,束缚“利欲”唯一的工具便是法治,食品安全同样只能寄望于斯。
但是,现有机制显然没给公众太多信心。在南京“化学火锅”事件中,作为执法者的质监局,居然“无法明确告知这些产品能否食用”;而工商局的答复则是,“只要不是三无产品,就视同合格”。
监管之宽松、专业性之孱弱,恰可解释安全的餐桌为何沉沦:一方面,从业者自我道德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外部制度性监管疲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有关部门往往只采取事后纠偏的策略;有消费者因此致死致残,才会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整治行动。从目前来看,虽然红火的“化学火锅”似乎尚未引发任何“公共卫生事件”,但并不能保证其绝对安全,隐性的、长期的伤害可能就潜伏在公众的日常消费之中。
值得追问的是,既然连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难辨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为何他们不及时介入、主动开展调查?
拯救餐桌,监管触角首当前移。在“吃出事故”之前介入调查,凭借常态的预防机制,第一时间淘汰有害添加剂;除此,必须对相关化学品实行出厂登记。形成产品流向跟踪档案、严防流入食品领域。唯有更主动、更提前出击,才有望驱散酒楼食肆间若有若无的化学气息。 然玉(大学生) 原题:“化学火锅”横行,拯救餐桌监管当前移。 {:soso__16059428961322622766_4:} {:soso__7894181361275312169_2:} {:soso__15843597294423152879_1:} 那什么就是这德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