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 发表于 2010-6-17 11:37:25

上海为什么不叫“下海”?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游览在黄浦江上,毛泽东突然向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出来。毛泽东说:“应该有。”
毛主席的话,如同在黄浦江中投下一块大石头,于是上海市开始寻找这个不为人知的下海。
找来找去,还真的找到了。在虹口区发现一座叫下海庙的小庙,位于昆明路73号。
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从前,这一带多是渔村。渔民出海打鱼,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这座小庙,奉祀护海女神妈祖。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位于虹口区昆明路73号,始建时仅有房屋9间。嘉庆年间荒塌,又重修。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又购地8亩多,逐步扩建。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又增建后殿等10余间。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被日军炮火焚毁。1941年起,重新修建。
为了寻找下海人们才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时候的它,小得不能再小,而且破烂不堪。
庙小故事多。上海人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
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
当时,吴淞江现在虹口区海门路一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着,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
江南河流命名有个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位置得名。
上海之名起源于上海浦,但是最后成名是因为酒。
上海本是河流名。后来在这一带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因为酒,上海务的名气也像酒一样逐渐有了度数。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
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这是上海的经历。
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
明初,因吴淞江河道已经严重淤塞,另外开挖了一条新河,这条河大致是现在的苏州河下游。于是,下海浦被抛弃了。清末,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兴建船坞、码头、堆栈、工厂,下海浦渐渐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来的下海浦变成街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下海没有了。只有一个残破小庙——下海庙,记着它的往事。
可喜的是,1990年,经上海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修复下海庙。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有意思的是,庙中有一块纪念碑,落款处刻的是“上海下海庙”。上海、下海肩并肩,又坐在一起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为什么不叫“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