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能否日本公映取决于什么
我的观后感简言如果非要谈感想,可能有两句话最能概括:
(1)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以公正、客观、自信的姿态讲述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
(2)这可能是一部能够让在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们(说大点可能是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接受、信服的一部电影。
同时,也特别希望这部作品能在日本上映。
看日本媒体如何报道
回家后在日本最大的搜索引擎上粗粗查阅了一下相关链接,不出乎意料,这部电影尚未引起日本公众舆论的充分注意。
《每日新闻》(日本发行量自大的四家报纸之一):
“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依次在中国上映:22日公开的中国电影《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和29日开始公开的中德法合作的《拉贝日记》(导演傅瑞安加仑伯格)。既是日中之间的敏感话题,上映时期又恰好赶上爱国主义和反爱国主义发端的五四运动90周年,因此极有可能成为日中之间的新的火种。
《南京!南京!》是由中国的年轻实力派导演陆川耗费四年时间,从日中双方士兵的角度描写这一事件的作品。18日在上海召开的公映会上,陆川导演说道:从日本军人的角度描写这场战争,可以让世界人民相信事件的真实性。
《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作品都在摸索日本公映,但目前为止尚无公映计划。
围绕南京大屠杀,日中两国在认识上差异很大。中国认为旧日本军屠杀了“30万”中国人,而在日本国内,死亡人数从几千人到20万人,有各种说法”。
另一家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excite:
“2009年4月22日开始,描写南京大屠杀的中国电影《南京!南京!》开始上演。据导演陆川介绍,《南京!南京!》是一部描写了作为大屠杀当事人的旧日本军人的心理斗争,结合了日中两国的视角。在过去的中国战争题材电影里,日本人通常都是被刻画成毫无血性的坏人,很少有对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进行描写的作品。对此,陆川导演认为:如果有人对作品采用了日本人的视角感到奇怪,恰恰说明过去的电影缺乏这样的视角”。
关于影片在日本上映的可能性
日本不同于中国的管理体制,类似广电总局这类“行业主管部门”的文化厅内也没有专门负责审查电影特别是进口电影的机构。能够对一部电影的发行发挥限制作用的审查机构是由日本全国興行生活衛生同業組合連合会(全兴连)委托的日本映伦管理委员会。在日本,几乎所有的电影发行机构和影院都加入了作为电影行业协会的日本全国興行生活衛生同業組合連合会,根据全兴连的章程,如果全兴连的会员企业想进口并放映某部电影,需要向日本映伦管理委员会(由包括委员长在内的5 名管理委员和代表各行业的8名审查委员构成)提交申请并预付审查费用。由于《南京!南京!》基本不涉及以防止色情保护青少年观众为主要目的映画伦理问题,实际上在日本不存在任何能够直接阻止《南京!南京!》在日本上映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机构,而主要取决于日本的发行商是否打算购买此片。
那么,日本发行商通常决定是否购买某部影片的主要决策依据是什么呢?当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市场因素:能不能给片商带来合理利润。另外,一般片商并非完全派出了民族情结的地球人,除了投资回报外还要看是否被骂。
由于迄今为止的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给与国际电影市场的印象是过于模式化和泛政治化(比如《地道战》等流传几十年的经典战争电影),可以想象在日本片商接触《南京!南京!》以前肯定会怀着某些既定偏见,因此,关键就看陆川导演和他的团队如何运作了。
非常赞同陆川导演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这是一场战争,它必须涉及两个方面:中国和日本。70多年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不能光讲中国,也必须讲日本。以前我们也有不少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但无一例外都是只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讲述这场战争,结果没有任何一部走出过国门、影响世界。为什么?因为人家觉得你太主观。1937年的南京,几十万生命到底死在了一个怎样的对手手下,我们有责任去还原真实的历史。我们不能总是刻意地弱化、丑化对手,那对我们自己也不尊重。《南京!南京!》找到了一个进入日本观众内心的渠道,那就是反战。我们没有在影片中把日本人定义为全部是禽兽、没有良知的嗜血狂,那样定义就永远不可能有交流的机会。” 应该放给现在的日本青年看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