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066227 发表于 2015-9-17 18:28:55

如梦似歌 盘点《印象武隆》那些深入灵魂的画面


第一次看《印象武隆》是今年5月,刚好是五一劳动节,在游览完无天生三硚后,就直奔《印象武隆》演出剧场,8点10开演,7点40就检票进场。
对实景演出没有多大概念,心想不就是找一个露天的场所,演一些歌舞之类的节目罢了,没想到第一次看了就刻骨铭心,在《哭嫁》桥段还哭了,特别是女子出嫁前与母亲分别场面,对母亲恋恋不舍之情尤其令人唏嘘!
  看了第一次,我又陪着朋友暑假的时候去了几次,本以为第二次会像看电影一样,轻车熟路不会被感动,没想到没多看一次都会越发感动。就好比一瓶老酒, 越喝越有味!
也许,《印象武隆》来源于我们现实生活,亲身所感,特别是我这种有了自己家庭后,儿女情长心思比较敏感的人!

首先震撼舞台会选在一个峡谷当中,穿着蓑衣的领号人唱着“太阳出来罗勒,喜洋洋哟”。男高音清脆的声音瞬间回荡整个山谷。炫目的灯光打在对面的崖壁上,一副林暮十分田源风光就出现在舞台中央。

几十号人拿着竹竿整齐划一用敲击地面的形式,奏响了新的乐章!全场屏息,”踢踏踢踏“声回荡在山谷。

  黎明破晓下的玉米房,农村老式阁楼,儿时记忆瞬间涌上心头。记得小时候农村的楼板房,一般都是二楼作为睡房。早上赖床,母亲会在几此喊起床后佯装生气上楼来掀被子,每次都听到母亲上楼踩在木板发出的声音后,立马弹跳起床,也许是怕挨打,也许听到模板咯吱咯吱的声音立马精神抖擞!


背着麦穗的姑凉对着山谷高声歌唱!

  哭嫁文化历史渊源久远,南方地区以前都有哭嫁的习俗。以前哭的是包办婚姻中的不满,迫于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女子只能通过婚前的哭诉来表达抗议。
  后来进入男女婚姻自由时代,特别是长江流域一带的人民,把哭嫁作为一种传统习俗传承了下来,哭嫁成为对一种对父母感恩的表达方式,依据当地习俗,还有哭的越凶,表示对父母越有孝心的说法。
虽然哭嫁习俗已经濒临消失,但是婆婆为我们讲述那副哭嫁画面,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哭嫁节目就此拉开。

最喜欢的《哭嫁》桥段。舞台上妈妈帮女儿洗脚。这是她们最后的娇贵了,踏进婆家就是各自当家终日操劳的时候了。

  母亲在女儿出阁前,为其梳头洗脚、叮咛嘱咐的场景,感人肺腑。
“女儿,明天你就要出嫁了,明天开始你就不是李家屋头的人,是人家屋头的人了。出去凡事都要下西(小心)些,弄不好不要回来哈“母亲看似家长里短的叮嘱,却引得出嫁的女儿再次为之落泪。

  阁楼上门帘初起。“月儿弯弯照华堂,女儿开颜叫爹娘,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歌词仿佛就是待嫁女子出阁前与父母对话,表达的是对父母含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子女不能尽孝的遗憾。
洗完了脚,梳完了头,在舍不得也要上花轿了!一排头戴盖头,蹑着小碎步的新娘真 缓缓的向前走,突然,最后一位新娘因太舍不得爹娘,不顾“新娘不能自己掀盖头”的禁忌,转身看向爹娘的方向,重重的一跪,大大的磕了一个响头,然后拉着大大的红绳子,那边就是母亲,姑娘一步三回头的看向自己的闺房,不舍的走向阁楼。

  “我的父啊,我的母,轻为我照亮回家的路”。看到这句话,我就哭了。以后,受了委屈,有什么不顺,娘家都会为我们照亮回家的路。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父母养儿空指望,不在身边的儿女确实能做的有限,何况我这个已经嫁到远方的女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梦似歌 盘点《印象武隆》那些深入灵魂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