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科技领跑现代农业
百花开了,春耕忙了。与往年不同的是,2012年的简阳春耕,以农业科技引路。农忙不再“忙”
“有了农机农技,我们轻松了,不用再起早摸黑了。”壮溪乡插秧机作业的画面,生动解读了村民蒋建平的心声。
有了插秧机,蒋建平不用八方张罗人抢农时了。政府主导下的软盘育秧,仅一台插秧机作业,可每天叫10亩稻田披上绿装。
春耕时节,像蒋建平这样的“农忙闲人”,已不在少数。
3月28日,记者在飞龙乡见到郑华明时,新一年的筹划,正从检修自家的“铁牛”开始。
2008年,他试着租了本村10亩“闲田”种水稻。不曾想,当年卖余粮就挣了6千多元。种田也有钱赚,使初尝甜头的郑华明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2009年经流转土地一口气承包村里3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大干的热情有了,问题也来了:劳动力哪里来?
这一节骨眼上,农机部门举办的插秧现场会,如天旱适逢及时雨,重燃起郑华明的希望,并且让他从实践出发悟出了一个道理:“种田必须科技化!”随即,郑华明组建的华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购置农业机械,从拖拉机到喷雾机、到插秧机、再到小型联合收割机一应俱全,已成为简阳机械化示范园。如今,这位“带头大哥”正领着80户农民兄弟奔走在小康的道路上。
近年来,简阳采用政府主导、业主参与,试点示范、分类指导,整合资源、适度补贴,集中连片推进的原则,大力推广以微耕机为代表的小型农业机械,耕作面积数十万亩,解放了数万农村劳动力。
“零距离”对接农民
3月23日,芦葭镇英明5社60岁的黄中文大爷,端坐课堂,聚精会神。一阵掌声,惊醒了老人。老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令在场人惊奇,甚至让老人自己都没有想到:“哦,这辈子还听了大学教授的课,也当了一回大学生了哟!”
原来,省玉米创新团队的专家、教授来到黄大爷村里,为村民讲解玉米基地主推品种、模式以及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生平头一遭与专家“零距离”接触,难怪黄大爷会如此激动。
“耕田种地不能再用‘老把式’了,要学习新技术,才能有好的收成。”黄大爷说,以前,自己种庄稼,缺技术,吃“经验饭”,最终只能是靠天吃饭,最多吃饱但吃不好。
近年来,简阳强力推广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对村民统一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测土配方施肥、诱蛾灯灭虫、生物农药、有机肥等技术。如今,黄大爷种相同面积的地,一年的粮食产量比原来提高了30%以上。
简阳市委农办负责人称:“当前,针对农民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市场信息需求迫切的实际,全市已组建55支农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搞好春耕生产。”据介绍,农技小分队由市农业部门组织,由110名技术精、业务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技术人员组成,进村入户,采用集中宣讲、举办科技培训班、坝坝会、现场观摩会等方式,“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助农增收致富。
目前,简阳已建立两个万亩玉米和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同时,技术人员还把农产品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制作成简单、易学、易懂的图片和光盘,上门给群众送上“科技套餐”。
书中更有“黄金屋”
4月1日,在平泉镇“农村书屋”查找春耕知识的村民张跃金说:“以前,有点空闲的时间就打麻将啊、打扑克,现在我们经常到这里,看一些科普知识啊、种地啊、养殖方面的资料,要鼓‘钱袋’先富‘脑袋’嘛!”
虽然已是晚上9点过,仍有20余名村民聚集在“农村书屋”不肯走,不少人还不时做笔记。
“农村书屋”作为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目前已经实现乡镇全覆盖、村覆盖度80%。下一步,简阳将充分发挥这些基层文化网点的文化引领作用,在书籍种类、数量上继续丰富书屋,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张跃金翻阅资料时,一旁的村民刘建华也没有闲着,利用远程教育配备的电脑,浏览农业网站,了解今年农产品市场行情。
“网络能让我们在农业生产中避免瞎子摸象,”刘建华说:“利用网络平台,我们可以获取更多市场的信息,少走弯路。”
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与多家农业门户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可根据市场情况预测农作物的市场售价,并提出农作物生产建议,一定程度上让农民对备耕心中有数,降低市场风险。”当然,这一举措还拓宽了农副产品销路,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眼下的“农村书屋”,已然成为了简阳农民朋友发家致富“黄金屋”。
沐浴春日的暖阳,简阳科技种田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春日的繁忙里,我们已嗅到秋天那浓浓的稻花香,看到了农业丰产丰收的美好景象……
{:soso_e114:}。 {:soso_e124:}!! {:soso_e134:} {:soso_e127:} {:soso_e142:} {:soso_e160:} {:soso_e12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