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锅 发表于 2009-11-23 12:05:18

三岔湖“退渔”之变

今年年底前,三岔湖持续了近20年的网箱养鱼将被全部叫停。三岔湖,带给当地人无限的致富梦想,但此前一直没有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网箱养鱼见效快,但过密的饲养,牺牲了环境,放大了危机,让三岔湖的养鱼人神经日夜紧绷。日渐浑浊的湖面,倒映着渔民的冷暖人生。●正在实施的旅游开发,带动三岔湖大转型,也带来观念交锋。三岔湖的渔民有了新的梦想。

  整户上岸渔民卸下精神负担

  刘成彬成为三岔湖第一批整户上岸的渔民,很享受这种不再惧怕风雨的生活。

  三岔湖被一层薄雾萦绕。晨曦尚未划破夜幕,刘成彬就早早起床了。几个外地资深渔友,像赶早场一样,乘坐他的游船,摆渡到湖中的小岛垂钓。

  行船前,他要看是否有起风迹象。做了十几年渔民,一刮风他心头就紧。

  “最担心网箱扯断钢索,被风吹跑,撞破别家的网,免不了扯皮。”这些年来,钢索从瓶口粗换成杯口粗,他仍要在船上日夜守着,“怕死鱼,怕被偷,睡个安稳觉也成了奢侈的事”。

  三岔湖,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南北长14公里,东西宽7公里,湖岸线240公里。1992年,网箱养鱼萌动,三岔、新民等周边四镇的村民,涌入湖中谋生,甚至还带动了外来者。2007年鼎盛期,网箱数量突破一万。

  刘成彬赶上了那股养鱼浪潮。他家位于三岔湖主坝旁,夫妻二人饲养了七八箱鱼。他说,养一箱大口鲢鱼,要投入四五万元,如果能规避风险,每箱利润在两万左右。

  投入大、见效快,是网箱养鱼的特点,但投放饵料对水质的污染,同样明显。那几年,他们眼看着湖面由清变浊,风都混合着浓重的鱼腥味,甚或是腐臭味。而在以前,三岔湖有个美丽的名字——“天府明珠”。

  2008年,简阳市作出取缔网箱养鱼的决定,并出台奖补政策。“早取早奖、晚取少奖”。

  33岁的刘成彬是三岔渔民中的少壮派,与父辈不同,他一直在寻找“不要有那么多精神负担”的谋生方式。去年底,他首批上岸,发展渔家乐。他家所处的位置是一片丘陵的顶部,三岔湖蓄水后,成了一个半岛。他将渔家乐取名“浪漫谷”,“五一、十一”期间,每日接待量稳定在100多人的规模。

  临近中午了,他开着花两万元买来的游船,将盒饭送到垂钓的岛上去。

  水质恶化“翻白”危机重重

  上百万公斤网箱养的鱼死亡,成为三岔湖有史以来最大的“翻白”事件。

  很多渔民羡慕刘成彬,他躲过了“翻白”一劫。

  这些年来,渔民们最怕的就是死鱼,但他们也隐约感到,随着水质恶化,“翻白”的风险越来越大。

  2007年,三岔湖成片“翻白”发生在汪龙辉的养鱼水面。他是三岔镇的养鱼大户,也是堤坝上80多家渔民的饲料供应者。 那年,他养了60多箱大口鲢,死了两三千公斤。事后一年,他将鱼箱数量减到20箱。除了“水质在恶化”,他已关注到国家在政策上已不再支持网箱养鱼。

  汪龙辉人缘好,在三岔渔民中有威信。看到他减持鱼箱,一些人也跟着减。但汪龙辉也察觉到了另一种动向:在简阳明确取缔网箱时间表后,一些渔民加大了鱼苗放养密度,希望在取缔前整一次“大丰收”。

  这种美好打算,在三岔湖最大的“翻白”事件中打了“水漂”——今年6月15日晚,三岔湖中百万公斤鱼死亡。

  汪龙辉有所预料,但没想到危机来得如此之快。他减持后的20箱,无一幸免,损失一百多万元。

  后据专家调查,三岔湖大面积死鱼,是因为昼夜温差大,导致水体上下倒流,水库底有害物质上浮涌动,造成大面积水体缺氧。而有害物质的主要来源,正是多年来网箱养鱼积累的鱼类粪便和残余饵料。

  根据水产行业管理规定,1000亩的水域只能用1亩设置网箱养鱼,三岔湖水域面积约2.6万亩,设置网箱7000余个,超过规定标准10倍以上。

  渔民们含着眼泪,捞起死鱼深埋。这一次,他们不得不选择退出。

  为帮助渔民渡过难关,简阳市及时下发救灾救助资金,并再次出台奖补政策。在原来基础上,对整户上岸的渔民,按有证600元/箱、无证300元/箱,每月分别递减50元、20元实施奖励。

  “媲美西湖”渔民有了新梦想

  成都会展旅游集团斥资30亿元对三岔湖进行打造,这是三岔湖转型的一大标志。

  年底前,三岔湖将取缔所有网箱,目前库区还有4000余箱的规模。“我们正积极联系成都、重庆等地的大型公司前来收购成鱼”,简阳市网箱办工作人员吴绍东说,库区存鱼的外销平台已经建立。

  转产成了渔民最热门的话题。死鱼事件发生后,有的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而有的村民不愿放弃水产行业。汪龙辉就在附近的贾家镇承包了一个300多亩的水库,开始生态养鱼的“新职业”。

  同时,三岔湖的渔家乐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刘成彬家附近10公里内,就有10多家。刘成彬也有忧虑:“我们缺乏经验,渔家乐档次普遍不高。”他担心渔家乐的规模、品质不能与三岔湖的旅游定位相适应。

  此前的三岔湖,旅游开发程度低。此次取缔网箱养鱼的一个背景,是四川省将“两湖一山”(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作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新五大旅游区”之一。资阳市与成都市达成共同开发三岔湖的共识,尤其是在西博会期间,引进成都会展旅游集团,斥巨资打造三岔湖,力争实现“媲美西湖”的目标。

  “守着‘西湖’,还能没饭吃吗?”渔民打趣说。显然,他们对未来还是有信心的。就在实施网箱取缔的数月间,湖面吹起的风,也变得清新多了。

  三岔湖是四川最大的人工湖之一,113个岛屿疏密相间,160多个半岛地势平缓。旅游开发,能否让三岔人找到可持续的致富模式?

  资阳市与成都市对三岔湖合作区域的定位是:“国际性山地湖泊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都平原城市群新型旅游城市、现代服务业新城”。

  成都资阳三岔湖合作区域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到2011年,三岔湖初步建成长岛国际会议度假区,当年西博会的部分论坛也有望转至湖光山色之畔召开。

  就业机会毋庸置疑,但就业能力呢?该负责人表示,管委会将持续对周边村民实施全员素质培训,“年龄大的栽花种草,年龄小点的,是否可以进入高尔夫球场做球童呢?”

  刘成彬渐渐有了新的梦想,开始寻找合作伙伴。“在符合三岔湖旅游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寻找有经验的企业共同经营。”按他的想法,三岔湖的渔家乐如果达到成都三圣乡的标准和规模,就很有品质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岔湖“退渔”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