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人韦生烈从下岗职工到水果大王
“播种”下岗失业 走上水果致富路
1999年,刚满31岁的韦生烈从原简阳标件厂下岗了,正值而立之年,不仅一事无成,甚至失去了以后生活的保障。一家人要生活,自己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这时的他,对前途感到迷茫,生活也失去了方向感。
一天韦生烈在家看电视,偶然间看见外省一名领导干部弃官回家种田,正是这个场景镜头,让他深受触动,萌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当时,我征求幺爸的意见,听他介绍,一株果树能赚上50块钱。按照这样的预算,自己种植10000株树苗,那年收入就能达到50万。”看好水果产业的前景,韦生烈凭借着年轻人的热血和勇气,从朋友、家人那里东拼西凑借来13万元,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农贸公司。回到老家简阳五指乡,在东风村承包下近200亩的荒山野地,一头扎进大山里,开始了自己的种植果树路。
隔行如隔山,韦生烈对水果种植业来说,是个“外行”。不懂技术,又缺资金,栽苗、上肥、灌溉、疏花、修枝,任何环节都是完全陌生的。然而,始终坚信年轻就是本钱的他,一切开始从头学习。每天早晨5点起床从贾家镇赶车到五指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边干活边学习,很快入了行,知道了水果何时该进行施肥修枝,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无限激情。
“孕育”
历经艰辛磨难 依然奋力前行
可令韦生烈没有料到的是,种植水果的前几年基本上是只有投入少有收获的,而大量的资金、物力的投入完全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本人是个外行,资金又不充足,照这样的形势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四面八方也开始传来“风凉话”。
从承包荒山的第一年开始,韦生烈倾其所有,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但比较起200多亩的荒山需要的投入仍然是杯水车薪。2003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给果园的30名工人全部发完工资后,韦生烈身上只剩下了30元钱。朋友答应借2万元给他,但是钱要一周后才能到账。这时年幼的儿子生病了,一家人靠着仅有的30元钱,足不出户地熬过了“漫长”的一星期。
从1999年开始到2006年水果见利时,韦生烈在自己的果园里投入资金就达80万元。“如果自己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妻子对我义无反顾的支持,我当初可能早就放弃了。”回忆起开山种树经历的重重困难时,这个坚强的七尺男儿险些掉下泪来。为了减少开支,韦生烈尽可能自己上山干活,事事亲历,既当经理,又当工人。每次给枣子树修枝时,双手常常被小刺划起伤口,血迹斑斑。平日里,在自己的果园里苦心钻研不断地实验,总结经验。
几年后,韦生烈管理果树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渐渐能算得上半个专家的水平。他的执着和苦干精神,让人感动。亲人、朋友不断向他伸出援手,有的甚至抵押房产,全力以赴地支持,使他一年又一年熬了过来,迈过了资金不足的坎儿。
“结果”
发展规模种植 为理想而奋斗
“有投资,就会有回报!”韦生烈一方面通过贷款或平日做点其他生意,让果园有了资金的保证,另一方面自己向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拜师学艺。在迈过艰难的坎儿后,2005年,韦生烈最初种植的桃子、枇杷开始大量挂果,自己的农贸公司首度实现了收支平衡。2006年,公司开始盈利!
近几年来,我市的枇杷大幅增产,但枇杷主要靠本地市场消化,因此当枇杷大量上市时,往年水果中的宠儿悄然失宠了,价格和销量直线走低,但是质量好的枇杷却能一枝独秀。韦生烈的农贸公司年收获枇杷超过了2万斤,由于果形外观好看,口感质地优良,受到很多水果销售商的青睐,大量的枇杷销往重庆、贵州等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利益。
岁月的风霜,逐渐刻满了韦生烈的脸。从播种到结果,在经历了7年的漫长等待后,韦生烈的水果产业种植赚钱了,掘得第一桶金的他,在心里激动而又高兴,也滋生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继续承包土地,增加水果品种,把产业做大做强!于是他又在五指乡五指村承包下200亩荒山进行开发。
如今,农贸公司每年有20多万的收益。不过每次见利后,韦生烈又会将公司赚取的所有收益都投在新包下的土地里,一家人生活依然过得紧巴巴的。“不管如何我都会支持他把产业发展好。”妻子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一份理解。“新承包下的土地,主要是用来发展核桃、花椒产业,潜力大收益也大。虽然很辛苦,但是能给我个人和乡里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每年韦生烈都会从五指乡招20余名乡亲,一方面帮着照理果园一方面也为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采访快结束时,韦生烈告诉记者,如今,这片苍翠的果园已成为自己事业上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从而立之年到现在不惑之年,我一直在努力拼搏,为理想而奋斗!” 实干家。。。。 努力拼搏,为理想而奋斗
页:
[1]